广州天河:夜幕下的“城中村”派出所
2023-08-14 19:21:50 来源:羊城晚报、平安广州
说起广州“城中村”,天河棠下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。这里是许多年轻人落脚的第一站,又因出租车司机聚集生活而闻名。
不到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“长”出6600多栋出租屋,容纳近30万常住人口,包括都市白领、外卖员、环卫工人、小吃摊贩等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由此造就了一个独特现象:大家白天外出打工,晚上回村生活,夜晚格外热闹,不少宵夜摊营业到天明。
夜幕下的棠东村,下班时段,街道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。
人潮涌动,纠纷、事故无可避免,违法犯罪也随之滋生。出现问题,找警察!辖区派出所经常接到各类求助、纠纷案件,据不完全统计,他们日均警情超过百宗,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夜晚。
那么,如此日夜颠倒的派出所是何种模样?高于其他派出所两三倍的业务量要怎样消化?他们会遭遇哪些难缠、棘手案件?
社区民警赖伟新和辅警、城管人员在棠东村一带宵夜店进行巡逻。
近日,记者带着好奇与未知走进棠下派出所,随警出动,近距离观察夜幕下的“城中村”派出所。
棠下派出所外,副所长左敏将找回的电动自行车归还失主。失主兴奋地说,没想到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这么快就能被找回。
警情五花八门 群众络绎不绝
“我被骗了,短信说每个月要扣1800元!”晚上8时许,一位年过五旬的阿姨拿着手机跑到派出所门口,慌张地求助,急得直跺脚。
“您先别紧张,打开页面让我看看。”辅警杨丹平一边安慰阿姨,一边询问情况:有没有转账,有没有开启屏幕共享?得到否定的答案,他顿时安心,接着带阿姨到报警台,详细了解事情经过。
原来,阿姨接到电话,听到要扣钱,手机又收到链接,以为自己被骗了。饭都没来得及吃,拖鞋也没换,丈夫就赶紧载她来派出所报警。
棠下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内,工作人员接到警情后迅速指派附近民警前往案发现场。
通过反复核对,那是个普通的保险推销,并无可疑之处。杨丹平见阿姨还是不放心,于是帮她查询银行卡、微信、支付宝等各种渠道,确认没有产生交易。
“第一次接到这种电话,吓死了!”阿姨仍心有余悸。杨丹平给她逐个介绍常见的诈骗类型,避免下次落入圈套。事实上,由于电诈警情突出,上门劝阻、拦截、挽损每天都在进行。
据统计,今年4月以来,派出所民警上门劝阻、科普反诈常识覆盖群众2400多人。
在杨丹平处理诈骗警情的同时,先后有三四名群众来到派出所,一下子挤满了报警台。有人丢了电动自行车,有人跟顾客起争执,有人来投诉,夹杂着电话铃声、平台预警铃声。
对此,执勤民警王亿龙早就习以为常,有条不紊地分流:谁先登记基本信息;谁来帮做一下笔录……“这都不算多”,王亿龙记得,有天晚上连续抓获3名在逃人员。
棠下派出所所长蔡愈焕介绍,今年以来,棠下派出所共拘留531人,位列天河区第一。“在这里,什么都有可能遇到。”
话音未落,警报声又响起:请注意,收到新的警情,请及时签收处理——在涌东路,有人被困电梯,消防部门已经出动,要求公安部门协助救援。
夜间接到报案,有外卖人员被困电梯,社区民警尹斌拿上钥匙立即开车去现场。彼时,他刚处理完一宗商铺纠纷。
事发地点位于达善西社区,社区民警尹斌拿上钥匙立即开车去现场。彼时,他刚处理完一宗商铺纠纷警情。
同时间抢速度 以耐心解矛盾
穿梭在狭窄的巷子里,尹斌熟练地转向、拐弯,完全不用看地图。5分钟后,他抵达现场。提前到位的同事告诉他,群众已经得救。确认没问题后,他直接奔向下一个现场。
“没有人能停下来,大家都在路上。”一晚上,他身上的警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。
凌晨4时,社区民警尹斌、辅警林景威联合当地治保会人员在棠下村小巷子内巡逻。
当尹斌赶到棠下北社大街时,角落里,一名白衣男子躺在地上,右手捂着膝盖,左手指着一名男子,不停叫唤着:“他打我,快把他抓起来。”120急救中心的医生护士站在旁边,束手无策,“他的手臂比较粗,躺在地上测不了心率血压,他又拒绝去医院。”
尹斌初步掌握情况后,蹲下跟白衣男子解释:“打你的人,我们已经控制起来,会带回派出所问话。你先上120去医院做个检查,看看有没有内伤。”但男子不停哭喊着动不了,全身都痛。
沟通无果,尹斌盘问被指控打人的男子,对方承认动了手,并介绍他们是表兄弟,之前在吃饭喝酒。
接着,尹斌到饭店里了解情况,查证事实。“他们是亲属关系,联系事主的父母,先尝试调解。”亲属到场后,白衣男子依旧说疼得起不来,引得过路的群众围观。
尹斌只好继续做思想工作,如此反复近20分钟,白衣男子终于坐了起来。之后,又是一轮轮劝说,直到凌晨2时30分,双方才接受调解。“千万不能着急,避免挑起他们的情绪。”
像这样的警情一个接一个,棠下派出所的公安民警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。“反应越快,问题越容易解决。”这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,延伸到各项业务中。
“铁骑小分队”队员张志明与同事率先抵达现场查看一宗酒后打架案件。
日前,平台预警一名嫌疑人在棠东东南牌坊附近出没,要求实施抓捕。收到指令后,“铁骑小分队”仅用2分钟便到达现场,通过排查迅速锁定位置,将这名嫌疑人抓获。
处理完警情,尹斌又开始在社区巡逻,带着村里治保会的人走遍每一栋出租屋,检查有无异常。与此同时,另一边的棠德南路上,夜巡小分队也周转于各个宵夜档口。肩上的红蓝警灯闪烁不停,棠下热闹的夜还在继续。
社区民警尹斌与两名辅警在棠下村的大街上巡逻。除了常规巡逻,还对辖区内租户进行反诈教育。
忙碌的真实模样
在随警采访前,经常听说基层派出所工作量大。但对他们到底有多忙,其实没有实际认知,只有一个模糊的想象。当我们真正深入派出所,实地了解他们的工作,“忙碌”的内涵才变得具体。
忙碌是人多嘈杂的接警大厅。印象最深的一幕是:深夜,派出所同时来了三批报警的群众。作为旁观者,我一时竟不知道该看哪一边,有点“目不暇接”。但民警不能乱,某些时刻,他们是群众能抓住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忙碌是不知疲倦的奔跑。救人、抓捕、调解……一通折腾到凌晨2时,我的眼皮已经开始打架。反观民警则是神采奕奕,丝毫看不出困意。有民警直言:习惯了,甚至有点兴奋。常年通宵连轴转,他们的生物钟几乎跟警情同频。
民警董锦潮驱车穿梭在繁华的道路上,他正前往广州南站会合同事,将在外省捉拿归案的诈骗人员带回派出所。
忙碌是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的自觉。跟着社区民警在握手楼中巡逻一圈后,我再回到派出所,惊觉竟然已经是凌晨4时。那时候,派出所大厅报警求助的群众已经散去,安静得只剩下电器运转的声音。
我跟站岗的辅警肖志友说:这么晚应该没啥事了,你们可以稍微休息了吧。话还没讲完,他就连忙打断:千万别这样说!这还早着呢,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。
事实证明,他的判断是对的。当我和同事正准备离开派出所,迎面就见到一名女子走进来,面露难色。她想让民警照看喝醉的丈夫,因为一个人实在没办法扶他上楼,只好“丢”在派出所门口的长椅上。
见此情形,肖志友试着唤醒喝醉的男子。等他稍微有点意识,肖志友跟女子一起扶着他走回家,三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夜色中。